我國擬組建中國硒資源開發研究院
硒是瑞典化學家 1871年發現的,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VI族第34位,由于它的上部和右邊是非金屬元素硫和溴,下部和左邊是準金屬元素砷與碲,所以硒不僅具有非金屬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金屬性.
硒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豐度在化學元素中為第 70位,是稀有元素.目前,已探明全世界有四十幾個國家、我國有72%的縣市缺硒,但全球唯一具有工業開采價值且獨立成礦的硒礦床在我國的湖北省恩施市。
在 1957年之前,人們對硒的認識是一種毒物,所有硒化合物都是有毒的。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硒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是動物的一種必需微量元素。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我國的科學家證實硒可以有效地預防克山病及硒缺乏是克山病的一個基本病因之后,硒與人類的關系才被確立。多年的研究,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硒對人體有至關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除了腫瘤、提高人體免疫力外,還有參加核糖核酸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那樣涉及生命本質的功能,被譽為“生命元素”、“生命之火”。硒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可以廣泛應用于提高人類的醫療和營養水平,以延長人類壽命,還可以廣泛應用于航天和國際工業領域。因此,硒是繼鋅之后,國內外多學科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一種微量元素。
我國的醫學和營養學的專家對硒的研究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F在世界上通用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糧食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采用的人體每日硒供應量的標準就是我國的專家研究提出來的。
1992年,我國一批著名的營養學、預防醫學、環境科學、地質學和農業、糧食等學科和衛生部的專家、領導兩次聚會恩施,共商硒資源開發大計并主持恩施硒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簽定;從中央到地方乃至港澳的媒體紛紛報道硒資源的價值及其開發利用的前景,國內外一些專家也竟相撰文和發表談話闡明硒資源的地位及其在生物學和醫學中將要發揮的作用,呼吁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積極支持和投身于硒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利用,使硒盡快更好地造福人類。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我國的硒資源開發研究進展緩慢,幾乎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而同時期,歐美日韓等國的專家卻經常光顧湖北恩施市和我國其他富硒地區,他們對硒的研究利用水平大大地領先我們。其中的原因諸多,但沒有一個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和缺乏足夠資金的投入是重要的兩個因素。經北京、上海、湖北、江蘇、江西等地的專家、領導、企業家長期醞釀、共同發起,一個民營的跨地區的高層次的專門的硒研究機構的胚胎應運而生——“中國硒資源開發研究院籌備組”自
2003年11月開始工作了。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