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硒攝入不足---中國人健康的“軟肋” |
|
|
背景 從我國的缺硒面積龐大、人們對補硒認識上存在較大盲區的現象來分析,可以用一個老套的成語概括:觸目驚心。 中國無疑是一個貧硒大國,翻開中國硒分布圖——在地表面硒分布極不均衡,特別是從東北到西南的45個省市自治區的部分構成了“貧硒地帶”,東北、東部沿海、華北、華南、華中、西北、西南是廣大的缺硒帶。還有蘇、皖、魯、寧、甘、新等省、自治區的部分地區也相對貧硒。大部分地區食物中硒含量在0.22ppm以下,東南沿海是我國富硒地區,也只有0.1ppm,是聯合國衛生組織規定的最低限。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缺硒,中國是“重災區”之一,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政府和營養學及微量元素研究專家對10多個省區310個病區進行補硒,使流行于缺硒地區的克山病得到控制,可見我國缺硒范圍之廣和程度之深。 數字 統計數字往往最能說明問題: 1.一些數據估計,我國的慢性無癥狀HBV攜帶者(AsC)可能超過1.2億人現患乙型肝炎病人為2800萬人,現患率約為2770/10萬,年發病率約為230/10萬。我國已約有一半以上人口經受HBV感染。醫學專家于樹玉歷經16年調查發現,肝癌高發區的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發區,肝癌的發生率與硒水平呈負相關。補硒可使肝癌發生率下降35%;使有肝癌家庭史者發病率下降50%; 2.我國平均每年死于惡性腫瘤的人數為130萬人,占全國平均每年總死亡人數的18.63%,有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硒水平呈負相關,低硒地區腫瘤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較高,腫瘤患者體內硒水平較正常人低。 3.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40歲以上為20.44%,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發現:缺硒是患糖尿病的誘因之一。 4.1982年在我國“營養學報”上首次公開披露:我國有72%地區屬于缺硒或低硒地區,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攝入不足。
原因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我國缺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其一,環境缺硒,環境土壤缺硒,導致低硒植物的產生,造成低硒水平食品鏈,從而引發人體缺硒; 其二,環境污染,由于工業污染、酸雨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會與硒化合物反應,形成不利于植物吸收的元素硒,外加某些現代化種植方式,使食品鏈中硒在不斷下降,造成人體缺硒; 其三,飲食習慣影響人體對硒的吸收,并且高脂肪食物可造成人體硒吸收量下降并降低硒的抗癌作用,人類不能從正常飲食中得到足夠的硒,這是中因為地殼中硒的含量十分稀微,大氣及工業污染進一步破壞植物對硒的吸收利用,使得人類缺硒狀態日益嚴重; 其四,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人體缺硒。
關注 我們知道,硒狀況受到關注是在1980年證實克山病大骨節病與地方性缺硒有關之后。我國科學家接連對我國1094個縣市(約占全國一半)的土壤樣品的硒含量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顯示:中國是個缺硒的國家。達到國際公布的正常臨界值0.1 mg/kg 的縣只有1/3,即我國2/3地區屬缺硒地區。其中含量≤0.02 mg/kg 的占29%,為嚴重缺硒地區。 營養學專家經過反復實驗得出,人體中血硒的含量標準值為0.1 μg/g,低于此值就會發生缺硒癥。而我國有29%地區人均含硒量在0.02PPM以下,定為極度缺硒地區,有43%的地區人體含硒值在0.03-0.04PPM之間,為缺硒地區,換而言之,我國有72%的地區共15個省區受到缺硒的威脅。 聯合國組織(FAO/WHO/IEA)制定了人體日常膳食供給量中應有400微克硒,而北京市民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為60微克。東北大部分地區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有10微克,是心臟病、克山病、大骨節病的高發區。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在50-250微克之間。中國2/3的人口嚴重缺硒,表現在硒攝入量嚴重不足。 |
|
 |